通知公告首页>>通知公告

春季水痘高发季,如何战“痘”
发布日期:2022-03-01       访问次数:26

春天万物复苏,病毒、细菌也活跃起来,所以春季也是水痘的高发季节。

水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,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,传染性很强。

什么是水痘?

水痘(varicella,chickenpox),是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,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。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、疱疹、痂疹为特征,该病为自限性疾病,一般不留瘢痕,如合并细菌感染会留瘢痕,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,有时病毒以静止状态存留于神经节,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。

水痘的流行病原学特征水痘的流行病原学特征

1.全年可发生,以冬春季多见。

2.潜伏期:一般12-21天,平均14天。

3.传染源: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,自发病前1到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。

4.传播途径:直接接触水痘泡液和空气飞沫传播,也可以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,处于潜伏期的供血者通过输血传播,孕妇分娩前6天患水痘可感染胎儿,出生后10到13天内发病。

5.易感人群:人群普遍易感

图片2.png

 

水痘的临床表现痘的临床表现

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。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,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、全身不适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咽痛、咳嗽等,持续1-2日即迅速进入出疹期。

皮疹特点:皮疹初为红斑疹,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,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,位置浅表,形似露珠水滴,周围有红晕,疱液透明,数小时后变为混浊,若继发感染则成脓疱,常因瘙痒使患者烦躁不安。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,周围红晕消失,再经数日痂皮脱落,一般不留疤痕,若继发感染则脱痂时间延长,甚至可能留有疤痕。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,每批历时16天,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,皮疹数目愈多,则全身症状愈重。皮疹呈向心分布,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,躯干皮疹最多,次为头面部,四肢远端较少,手掌、足底更少。部分患者鼻、咽、口腔、结膜和外阴等处黏膜可发疹,粘膜疹易破,形成溃疡,常伴有疼痛。一般水痘皮疹经过斑疹、丘疹、疱疹、结痂四阶段,但最后一批皮疹可在斑丘疹期停止发展而消退,发疹23天后,同一部位可见斑、丘、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。即所谓“多形性发疹”。

水痘为自限性疾病,约10天左右自愈。重症水痘可发生水痘肺炎、水痘脑炎、水痘肝炎、间质性心肌炎及肾炎等。

Q

得了水痘要注意什么?

1.注意消毒与清洁

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、被褥、毛巾、敷料、餐具等,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、晒、烫、煮、烧消毒,且不与健康人共用。同时还要勤换衣被,保持皮肤清洁。

2.定时开窗

空气流通也有杀灭空气中病毒的作用,但房间通风时要注意防止患者受凉。

3.退烧

如有发烧情形,最好是以冰枕、毛巾、多喝水等物理退烧法。患者要多休息,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。

4.注意病情变化

如发现出疹后持续高热不退、咳喘,或呕吐、头痛、烦躁不安或嗜睡,惊厥时应及时送医院就医。

5.避免用手抓破疱疹

注意发病期间不要洗澡,勤剪指甲,以免疱疹被抓破,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,导致病变损伤加深。特别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,以免疱疹被抓破引起化脓感染,若病变损伤较深,有可能留下瘢痕。

Q11

发生水痘的原因是什么?

1.气温变化莫测,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使得机体调整失去了平衡,容易患病。尤其是因饮食不习惯、过度劳累、熬夜等因素出现免疫力下降,成为水痘易感人群。

 

2.不注意个人卫生,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,导致病毒感染率增加。

 

3.昼夜温差大,没有按时开窗通风。

 

4.集体生活也增加了水痘传播的风险系数。

Q

发生水痘怎么处理?

1.如发现患者,应及时隔离,直至皮疹结痂脱落后解除隔离;或者送医院就医。

2.患者所在的班和密切接触人员也需要医学观察,每日由患过水痘的学生进行早中晚各测一次体温,每日服用板蓝根等抗病毒类的药物,服药时间至少3天。发病24小时内服用阿昔洛韦效果较好。

3.对患者隔离区和隔离班,每日消毒两次,早中晚各通风一次。

4.对患者日常生活、活动场所进行消毒,包括患者出入的房间、卧室、餐厅等场所的各种物体表面。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很弱,不耐酸和热,常用消毒剂就可以让它灭活,一般物体表面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液(84消毒液)擦拭即可。

图片1.png

 

怎么预防水痘?

1.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接种水痘疫苗。

2.改善居住环境,按时开窗通风,每天2-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。

3.督促做好个人卫生,勤洗澡、勤洗手、勤剪指甲、勤晒被褥。

4.积极开展健康教育,开展水痘及其他传染病知识讲解,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、早隔离。

5.保证充足的睡眠,同时做好伙食保障,加强营养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
6.积极适当的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。